滁州市:陳規(guī)“下崗” 新風“上崗”
沒有高額彩禮,沒有豪華車隊,沒有鋪張宴席……近日,在南譙區(qū)沙河鎮(zhèn)龍亭社區(qū),一場簡約溫馨的婚俗儀式正在上演。新郎朱景亮與新娘孫化梅手持茶杯,向到場親友依次敬茶,以樸素儀式傳遞喜悅與感恩?!耙郧稗k婚禮要擺三四十桌,花十幾萬還累人,現(xiàn)在小年輕婚事簡辦,省下來的錢能干更多有意義的事?!贝迕裢蹩鼧s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,這正是滁州市移風易俗成效的生動縮影。

來安縣以公交車為“婚車”,舉辦集體婚禮。呂華攝
近年來,滁州以制度為基、文化為魂、創(chuàng)新為翼,打出移風易俗“組合拳”,推動陳規(guī)陋習逐步退場,文明新風不僅在皖東大地落地生根,更化作千家萬戶的幸福底色,為社會和諧向善、時代文明進階注入持久暖流。
從“口號倡導(dǎo)”到“制度護航”
“不準冷漠無情,要心懷善良;不準鋪張浪費,要節(jié)儉持家……這幾條說到咱心坎里。”日前,來安縣獨山鎮(zhèn)白露村村委會大院的公示欄前,村民們圍著剛?cè)脒x全省“百佳”的《村規(guī)民約》熱議不已。這份凝聚全村共識的“小公約”,如今已成為村民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。
“移風易俗不能只停留在‘喊口號’,必須有實打?qū)嵉闹贫葋硗械??!背菔行聲r代文明實踐工作指導(dǎo)中心主任陳玉鳳介紹,針對大操大辦、厚葬薄養(yǎng)等突出問題,滁州在全省率先出臺《滁州市移風易俗行為規(guī)范》,各縣(市、區(qū))同步明確倡導(dǎo)性標準:紅白喜事宴請不超過20桌、每桌餐費不超1000元、隨禮不超500元,升學(xué)、生日等喜事倡導(dǎo)不辦宴席。為避免制度“懸空”,該市構(gòu)建“市級指導(dǎo)、縣級統(tǒng)籌、鎮(zhèn)村落實”工作體系,出臺專項指導(dǎo)意見厘清職責邊界,確保齊抓共管、落地見效。

明光市管店鎮(zhèn)開展積分換物。管店鎮(zhèn)供圖
各地因地制宜亮出創(chuàng)新實招:天長市175個村(社區(qū))實現(xiàn)“一會一隊一約”全覆蓋,1231個網(wǎng)格配備“專管員”提供入戶服務(wù);明光市推行演出“一報備一承諾”機制,累計簽訂承諾書5500余份;全椒、來安組建農(nóng)村食品安全巡查隊,守護宴席“舌尖安全”?!艾F(xiàn)在辦事有標準、行為有規(guī)范,人情負擔輕了,鄰里關(guān)系也更純粹了。”白露村黨支部書記蔣長春深有感觸地說。
從“政策傳遞”到“文化浸潤”
“一把小扇舞彩霞,舞出城鄉(xiāng)文明花……”全椒縣二郎口鎮(zhèn)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,悠揚的曲調(diào)伴著清脆的合唱,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翠陽揮舞彩扇領(lǐng)唱改編后的全椒民歌,“遺韻二郎”文藝志愿服務(wù)隊隊員默契配合,臺下村民跟著節(jié)拍拍手應(yīng)和,笑聲與掌聲交織成溫暖旋律。這支平均年齡55歲的“銀發(fā)文藝隊”,今年以來,以黃梅戲、廬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演出數(shù)十場,惠及群眾2萬余人次。

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翠陽演唱全椒民歌。李邦軍攝
“移風易俗的核心是凝聚人心,文化是最好的橋梁。”陳玉鳳表示,滁州深挖本土地域文化資源,讓非遺技藝、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成為文明傳播的“活載體”。在全椒縣二郎口小學(xué)非遺傳習基地,80余名青少年跟著傳承人修習“八朵云”“雙龍舞”,在一招一式中傳承文化基因,也悄悄種下文明新風的種子;天長市組建由模范好人、百姓名嘴構(gòu)成的宣講隊,既在田間地頭“拉家?!敝v政策,也在地方戲中嵌入新風理念,讓文明知識聽得懂、記得??;明光市則用大鼓書講述“中國好人”事跡,以三句半贊頌節(jié)儉美德,讓群眾在歡聲笑語中接受文明熏陶。
為讓文明實踐更接地氣、更聚人氣,滁州創(chuàng)新打造“文明集市”系列品牌:南譙區(qū)“譙梁夜市”、天長市“千秋公益集市”、明光市“文明實踐趕大集”、鳳陽縣“鼓鄉(xiāng)公益集市”等各具特色,將政策宣講、便民服務(wù)、文藝表演等多元內(nèi)容融入日常市集,讓文明理念在煙火氣中潛移默化浸潤人心,推動移風易俗在城鄉(xiāng)大地走深走實。
從“單點出彩”到“全域開花”
“只要兩口子過得好,彩禮不彩禮無所謂?!痹凇按蟀伞卑l(fā)源地鳳陽縣小崗村,黨的二十大代表余闖與“大包干”帶頭人嚴金昌的孫女嚴妹喜結(jié)連理,以一場“零彩禮”婚事新辦傳為佳話。這樁簡約而溫馨的婚事,讓“移風易俗”成為小崗村的閃亮新標簽。

大包干帶頭人孫女嚴妹“零彩禮”出嫁。受訪人供圖
誰能想到,五年前的小崗村還深陷沉重的人情負擔難以自拔。每年婚喪嫁娶、升學(xué)祝壽等宴席超200場次,村民一年下來戶均人情支出高達上萬元,不少人直呼“實在吃不消”。破題需良方,治理靠巧勁。2020年4月,村里率先創(chuàng)辦全省首家村級“美德銀行”,推行鄉(xiāng)村治理積分管理制度,將文明善行量化為可兌換的“道德積分”,讓“行善有回報、文明有價值”的理念深植人心。
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小崗村的“美德銀行”樣本,很快成為滁州全域推進移風易俗的“金鑰匙”。該市1000余個村(社區(qū))積極響應(yīng)、迅速跟進,紛紛設(shè)立“積分兌換超市”“美德驛站”,讓群眾在參與文明實踐中得實惠、在踐行新風尚中受尊崇。與此同時,各地廣泛評選道德模范、身邊好人、“文明家庭”等先進典型,用“身邊人講身邊事,身邊事教身邊人”的方式,讓榜樣力量直抵人心,推動移風易俗從“被動響應(yīng)”到“主動踐行”、從“單點出彩”到“全域開花”的深度跨越。
“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,文明養(yǎng)成需久久為功。”陳玉鳳介紹,截至目前,滁州各地已建成簡辦堂、新風堂等移風易俗專屬陣地130余處,培育“文明新風示范酒店”20余家。近一年來,該市引導(dǎo)群眾在這些場所辦理紅白事1200余場,群眾累計節(jié)省開支610余萬元。文明新風不再是抽象的口號,而是化作老百姓看得見、摸得著、能受益的實在好處。

敬請關(guān)注“安徽文明網(wǎng)”微信公眾號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