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埠市:非遺“活”起來 思政“潮”起來
??當非遺遇上思政,如何讓“老手藝”講出“新道理”?安徽省蚌埠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,把非遺從“展廳”搬到“廣場”,從“舞臺”搬進“課堂”,用“文化流量”激活“思想增量”,探索出一條“非遺+思政”雙向奔赴的文明實踐新賽道。
??讓每一項非遺都會“說話”
??目前,蚌埠市1000余個文明實踐所、站全部嵌入了非遺微展館、手作坊,平均每2—3平方公里就有一個“可感、可觸、可學”的非遺體驗點。此外,100場“流動大戲”把花鼓燈、泗州戲送到村口、小區(qū)、夜市,群眾步行不超過15分鐘即可“轉角欣賞非遺”,全力打造出一刻鐘群眾性“文化圈”。
??有了陣地更要有內(nèi)容,蚌埠市的創(chuàng)作團隊將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、三中全會精神凝練成20個“關鍵詞”,對應生成10余部3分鐘“微戲”,如《盛世新風天地間》,用兩句甩腔講透移風易俗,叫好又叫座。目前全市已演出30余場,抖音、視頻號播放量破50萬,點贊率高出同類政務短視頻10倍,實現(xiàn)了一部小戲等于一套理論“微教材”的效果。
“百場文藝進站所”演出活動啟動儀式
??為了不斷放大宣傳效果,蚌埠市還建立“1+1+N”混編戰(zhàn)隊,全市約50名非遺傳承人取得“理論宣講員”資格證,與50名時代楷?!爸袊萌恕苯Y對;300名文明實踐服務者通過“師帶徒”拿到“非遺傳播者”認證。傳承人上接“天線”會講理論,文明實踐服務者下接“地氣”會剪短視頻,雙向賦能讓專業(yè)的人做專業(yè)的事,跨界的人做融合的事。非遺傳承人與理論宣講員同場搭檔,實現(xiàn)“技藝”與“議題”無縫銜接。
??同時,蚌埠市還是創(chuàng)新推出“夜校+積分超市”的撬動機制,來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。龍子湖區(qū)“非遺夜?!遍_設8門課程,每門8節(jié)課,一晚2小時,300積分即可兌換全額學費。這些積分來源于文明實踐、移風易俗承諾、垃圾分類等活動。運行一年多,夜?!耙蛔y求”,線上預約點擊量達1.5萬人次,“積分超市”兌換量提升60%,真正讓“文明變現(xiàn)、文化增值”,形成“越參與越受益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??蚌埠市還巧妙利用數(shù)字技術,運用AI+3D動作捕捉把花鼓燈36式經(jīng)典動作、泗州戲12段核心唱腔轉化為數(shù)字資產(chǎn),生成可旋轉、可慢放、可交互的“云展廳”。如今,“非遺云展廳”上線已有3個月,為124所鄉(xiāng)村學校提供“同步課堂”,累計訪問量210萬人次,相當于把線下展廳50年的接待量壓縮到100天完成。
??非遺“潮”出圈 思政“火”出片
??一系列創(chuàng)新措施讓蚌埠市文明實踐工作實現(xiàn)了傳播聲量的無限放大,育人增量的不斷攀升,治理變量的效果疊加,奠定了經(jīng)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格局。
蚌埠市非遺文藝進鄉(xiāng)村“思政活動”場景
??數(shù)據(jù)是最有力的證明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從“線下熱鬧”到“線上爆款”,蚌埠市全年非遺相關短視頻播放量破1億人次,蚌埠非遺思政話題3次登上全國熱榜,最高單日閱讀量千萬人次;情景花鼓燈“石山之夜”直播觀看人次達630萬,相當于蚌埠常住人口的2倍。
??從“看客”到“創(chuàng)客”,蚌埠市累計培育30名“05后”花鼓燈新生、12名“10后”泗州戲小傳承人,8名非遺基地少年斬獲省級以上獎項,青少年非遺知曉率由42%提升至90%。
??從“陳規(guī)”到“新風”,1094個文明實踐(所)站依托非遺“課堂”評選“文明家庭”1.2萬戶,推動婚事新辦、喪事簡辦2.7萬起,全市紅白事平均花費下降38%,群眾滿意度提升至96.5%。
??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,如懷遠縣荊山鎮(zhèn)民俗演藝團體年商演收入突破600萬元,帶動周邊餐飲、民宿、文創(chuàng)銷售額增長27%;全市非遺主題研學線路吸引12萬人次,實現(xiàn)綜合收入1.1億元,真正讓“文化軟實力”變成“經(jīng)濟硬支撐”。
??蚌埠市的文明實踐工作也從“試點”走向“樣板”,不斷迸發(fā)新活力。蚌埠非遺進(所)站文明實踐項目受到中央、省、市主流媒體多次報道,成為“非遺+思政”現(xiàn)象級樣板,深受群眾歡迎。
??當花鼓燈的鼓點與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同“臺”共振,當泗州戲的唱腔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聲相應,非遺不再是“博物館的標本”,而成為基層思政“時代里的心跳”。蚌埠市緊扣百場“雙向奔赴”非遺文藝進所站這一有力抓手,將傳統(tǒng)文化精準接入時代“端口”,讓“老手藝”成為“新網(wǎng)紅”,讓非遺“小舞臺”講出思政“大道理”,讓優(yōu)秀歷史“文化基因”融入新時代“復興文脈”,激發(fā)出凝聚群眾、引導群眾、以文化人、成風化俗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活力。

敬請關注“安徽文明網(wǎng)”微信公眾號

